“新鲜出炉的寿司,快来尝尝。”“现切水果,健康又美味……”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学校的美食集市上,吆喝声不绝于耳,孩子们纷纷化身“小老板”,热情地推销着自己的产品。
这是学校第九届劳育文化节的生动画面,也是学校坚持“以劳润心,以行践志”的鲜活注脚。
近年来,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学校以校园劳动教育基地为依托,创新打造“思政+劳育”“科创+劳育”“美育+劳育”“德育+劳动”四大劳动教育实施路径,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锻造品格,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成长,真正实现以劳育心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培美、以劳润德。
思政引领
让劳动教育扎根心灵沃土
当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遇,会迸发出怎样的育人火花?
“火花绽放在每一寸耕耘的土地上,闪耀在每一次工具的挥动间,更照亮了每一个分享成果的瞬间。”教师宋美佳说道。学校创新构建“课堂+实践”双轮驱动的“思政+劳育”融合育人体系,在课堂上厚植劳动精神,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。
▲课堂教学
从“粒粒皆辛苦”的千年古训到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计,从劳模工匠的感人事迹到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人生真谛,金凤实验学校教师精心准备每一堂“思政微课堂”,将劳动精神融入课堂的每分每秒,引导学生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。
从春种到秋收,从田间到餐盘,学校放弃“纸上谈兵”,讲究“真枪实战”,鼓励学生参与蔬菜种植的全过程,在真实劳作中出力流汗、磨炼意志。
科创赋能
为劳动教育插上智慧翅膀
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金凤实验学校以创新行动推动劳动教育转型升级。
学校积极探索“科创+劳育”的融合教育,在科技教育中开展劳动实践,在劳动教育中注入科技创新,多维度、多举措开展科技劳动教育,让学生提升创造性劳动技能,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。
▲学生用废旧水瓶制作机器人
“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。”教师邓衣泽说道,学校通过信息、科创社团,鼓励学生动手发明创造,让科技为传统劳动赋能;在“乡情馆”里,学生们从认识农具到制作农具,亲身感受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。
如今,学校正着手打造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体系,积极与市农校保持联系,共同研究无人机灌溉技术,充分展示科技创新在劳动中的融合应用,让学生亲身体验、感知现代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。
德育浸润
在劳动实践中锻造品格
春种夏耘,秋收冬藏,金凤实验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里,总能看到孩子们忙碌的身影。
▲学生开心除草
“劳动是最好的德育课堂。”教师谭笔升深有感触地说,学校以劳动实践为载体,实现德育的深度渗透。依托校园劳动教育基地,学校创新打造凤耕园、慧耕园、凤栖苑、乡情馆、凤鸣轩五大劳动场地,在蔬菜种植、花卉种植、水果采摘、农耕文化体验、孔雀喂养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人格,实现以德促劳,以劳树人。
与此同时,学校注重成果的展示和推广,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,开设采摘节和劳育文化节,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劳动成果的舞台,更让“劳动最光荣”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田。
美育熏陶
在劳动中绽放艺术光彩
走进劳动教育基地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:翠绿的羽衣甘蓝盆栽环绕基地四周,金黄的向日葵花海随风摇曳,孩子们穿梭其间,用镜头捕捉着自然之美与劳动之乐。
▲师生共享丰收喜悦
学校创新“美育+劳育”融合教学模式,通过组织学生亲手种植观赏花卉、培育时令蔬菜,巧妙地将美育融入劳动实践。学生们不仅体验着耕耘的辛劳,更在收获季节用相机定格美好,用巧手装点基地。“短短两个学期,我们的劳动教育基地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全新光彩。”看着生机盎然的基地,教师李文清欣慰地说道。
在这里,每一株幼苗的成长、每一朵鲜花的绽放,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学生发现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。
未来,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学校将持续完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,寓教于乐,锚定“四融合”持续发力,因地制宜谋划课程内容,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学生心中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。
(文秀月 肖雪)
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