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llo,大家好,我是豆芽妈妈。
最近发生的一起事件,让人悲愤之余,对当事者的遭遇也是惋惜伤心:
周口某医院的一位可亲可敬的妇产科医生,因为在手术中,保全一位产妇的生命,在家人的知情同意下,将其子宫摘除,没想到却发生了严重的医患事件;
因为产妇生下的是女儿,而且子宫也没了,据说这位媳妇是他们花几十万重金彩礼才娶进门的,没有了子宫,就相当于“断后”;
于是病人家属不依不饶,想尽各种办法在网上“黑”这位大夫,使其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,最后为了自证清白跳楼身亡。
这个事件背后,说到底,还是重男轻女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作祟。
很多人都不解,都什么时代了,还认为“男孩是传香火”,男孩是家里的顶梁柱。
由此想到另外一个现象,那就是现在很多家庭,看似欢欣鼓舞的想生女儿,对女孩的出生充满了期待,觉得生女孩没压力;
展开剩余80%在“男女平等”的主流价值观下,公开重男轻女会遭到批评,所以父母会“表演”公平。
其实,这是另外一种隐形的“重男轻女”。
现在人们普遍有种观念,认为谁家有两三个儿子,那父母的撅着屁股一直干,压力在那摆着呢;
反之,如果是个女孩,反而觉得父母会生、有福,是招商银行。
许多父母嘴上说“生女儿轻松”,其实暗含了几种偏见:
认为养女儿经济压力小,反正女儿迟早是要嫁出去的,是别人家的人,所以不用特殊投资孩子的教育,也不用攒钱给孩子买房;
默认女孩不需要太努力,反正“嫁得好就行”,导致对女儿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投入较少;
表面上夸女儿懂事,实则希望女儿未来承担更多照顾父母的责任,而儿子则可以“自由发展”。
这种思维的本质是:父母对女儿的未来期待更低,默认她们不需要像儿子一样“成功”,因此“压力小”。
小区里有好几个独生女的家庭,她们认为一个女儿就够了,把闺女打扮得花枝招展,凡事百依百顺,在家里也是小公主一样的存在,一声令下,全家人都要听。
每次看到宝妈沾沾自喜地在那炫耀说,我就从心底里觉得悲凉,普通家庭,真的是把女孩给养废了。
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生命的光彩,但是把女孩贴上温柔的标签,告诉女孩要端庄、得体,把女孩娇惯成“公主”,表面上看似宠爱,实则可能是一种温柔的陷阱,长期来看反而会限制她的成长和发展。
把女孩宠成公主,实则将女孩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宠物,笼子里的金丝雀,培养孩子的特权意识,长期被娇惯的女孩容易认为“全世界都该围着我转”,缺乏同理心。
在成人世界中,大家都是平等的,没人会因为你受过特殊对待,所以也会把你当作公主一样对待;
如果婚后仍然保持“被伺候”的心态,容易导致家庭矛盾。
被宠坏的女孩可能觉得“我不需要太努力,反正有人照顾我”,从而失去拼搏的动力。
和朋友聊天,大家都心有余悸的说,现在不是说小姑娘跟随老男人不行,而是小姑娘不劳而获惯了,习惯被“包养”,于是跟了第二个、第三个、第N个。
如果从小被灌输“嫁个好男人就行”,她可能缺乏财务独立的能力,一旦婚姻出现问题,就会陷入困境。
父母以为把女儿保护得越好,她就会越幸福。但实际上这种虚假的安全感,只会让女孩变得更脆弱。
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,比如远行、工作、结婚,她可能会感到极度不安。
回老家时,看表妹挂在墙上,自己绣的一幅十字绣,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孩子的名字,其中写道:闺女,答应妈妈不要远嫁。
很多普通家庭的父母,将女儿视为情感寄托,一句 “我们就你一个女儿,你不能远嫁”,把女儿牢牢地拴在身边。
如果孩子本可以在大城市发展的很好,却因为父母的羁绊,放弃了自己的梦想,会留下终身遗憾。
在普通家庭里,认为养女孩没压力,把女孩宠成公主,认为女孩要听话、懂事,不需要那么拼,要守在自己的身边、不能远嫁;
这些看似对女孩好、假装喜欢女孩的行为,其实是害了女孩,这也是普通家庭容易陷入的误区。
其实,养育女孩最好的方式,就是无差异养育,不强调她的性别。
记得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,为什么很多女孩数学不好、男孩好,是因为女孩从小玩的玩具都是布娃娃、小饰品之类,而男孩则是机械玩具或者动手多一点的东西。
当男孩养的本质是,鼓励女孩尝试不同的兴趣、爱好,而不是面对体育、编程等兴趣时,说这是男孩子学的;
鼓励女孩“你可以做到”的信念,而非这是男孩的事。
发挥女孩的天赋,使她的潜能得到发展,不会因为性别错过机会。
最好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女孩“变成男孩”,而是让她像男孩一样拥有同等的探索机会、竞争意识和独立精神,同时保留她自身的特质。
你会把女孩当男孩养吗?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发布于:河南省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